七点书影

众读 | 第51期 《 心 》夏目漱石

众读 夏目漱石《 心 》

“众读”第1期 | 第51期活动:《 心 》夏目漱石

这是七点书影的第51期活动,也是第1期“众读”活动。不同于读书主讲,“众读”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听众,也是主讲。大家按兴趣结成小组,共同阅读一本书,并在线下讨论。第1期“众读”活动选择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心》。想加入“众读”活动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公众号,加入“众读”活动群。以下是讨论记录。

Q1

夏目漱石所处时代的道德感

SY:夏目漱石是现代日本文学的开始,后来的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都受到他的影响。他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带动了日本文学圈的形成。

YF:然后这个书是在明治时代

SY:对,那个时代和后来的时代不太一样,经济蓬勃发展,日本国内帝国的思想很强。日本人真的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那样一个文化里,天皇是大家心里真正的神。现在的天皇的状态是我们把他摆在书架上,那个时候天皇代表了日本,大家真的相信天皇,所以那是一个不太一样的时代。那个时代还带了很多幕府时代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下是不能犯错的,如果犯错不能原谅自己,洗刷自己错误的方法是切腹。这也是为什么书里的一些选择在现在看来有些难以理解。在那个时代这些选择是正常的。


Q2

夏目漱石在《心》之中的道德立场

YP: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平行空间的感觉。虽然“我”与先生是两代人,而且先生家庭优渥、而“我”来自于一个相对普通的家庭,但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先生的家庭里,他的叔叔扮演的是一个比较自私自利的角色,而“我”在描述“我”和哥哥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好像也隐隐约约有那种不是兄弟亲情的关系的感觉。两个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对于事业的追求也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态度,而且先生虽然在大学毕业之后还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他其实大学毕业就死了,他的人生观已经崩塌了。虽然他如他所愿取到了他的太太,但他和太太之间因为这样一个事情始终有很明显的隔阂。然后“我”读到这个遗书的时候,也正是“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这就是像宿命一样,如果你一直这么走下去你的命运可能是一样的,那么你要做出两种改变,一种是道义和自我主义之间的妥协,一种是站一边,但不能两边都有。而这两边一边是自私自利的,但它最后是个悲剧,所以你必须选择道义这一边,这是给我的感觉。他在讲这个东西,虽然他并没有给出“我”的理解,但他在故事中表达你最好是站边的。(SY:而且站边的话最好选择道义的那一边)而且关于大众教化的作用,国内大部分的师范大学的英文翻译是 Normal University。很早的时候我们会开玩笑,说“师范”两个字为什么要翻译成 normal,直到读了 Foucault 的 《规训与惩罚》之后才知道,原来最早来自于法国巴黎师范学院,最早他的词就是 normal,而 teaching 的意思就是 normalize,就是把你身上 abnormal 的教育变成 normal 的。其实你回到这本书的内容,这里面自私自利的心理被描写为 abnormal 的,是不能被允许的,我们要把这个 abnormal 的东西剔除出去。现在你可以批判说这是很明显的愚民政策,因为这部分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不可能剔除出去,所以我的感觉重要的是怎么和自己和解。而且其实我觉得如果他真的是批判这种自私自利,那个叔叔应该死的最早,但其实他活得很好,所以可能这个事情本身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那种耻辱感

SY:日本其实经历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化,将军与氏族的文化打破了以后,日本社会进入到西方工业革命的那一套东西里,然后就接触到很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东西。道德感很强的文学家们对此当然有他们自己的态度。比如说描述一个像叔叔这样的人,对这种只顾自己而且活得非常恬不知耻的人做一个批判性的刻画,把他们写的很难看,来揭露他们,这是当时的人非常爱干的事情。

他更多的是通过写作提供给了你很多可能性,通过不同的方式活着,他们各有各的痛苦。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什么尽管他的文章很浅显,他更多的是做了一个众生图,他很拒绝当一个上帝。他对先生的描述和“我”对先生的描述都没有太多的 judgement。他对于一个事的描述不是“我喜欢”或“我不喜欢”,而是他做了一个事情,我瞬间觉得有点“emm”,就结束了。这种距离感、克制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作家。就像村上春树文章里那种轻盈的感觉,那种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好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不是全然的怎么样,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符号化、可以被插上小旗子,这种东西绝对是从那个时代、从夏目漱石出来的。

ZYN:我读的时候也并没有感觉到批判的感觉,他更多的是一种求索感

SY:坏不坏取决于你从哪个视角看。

YF:而且还有一点这个书里很多对人物的描写都是人物自己对自己的描写,所以就给我们一种更强的代入感。

SY:对,他给了每个人物一个自白的机会。每个人物可以自我阐释,我这么做是有理由的(我这么做是有苦衷的)。圆桌派里许子东其实讲过这个。他给学生解释如何区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说通俗文学里有好人和坏人,比如巴金的《家》里,一半好人、一半坏人,觉新在中间。严肃文学,比如《红楼梦》,每个人都有可爱和可憎的地方。通俗文学相对于严肃文学,你可以很轻易地归类,很轻易地知道他的三观是什么。严肃文学是把人更趋近于人去描写,而不是把人当成戏剧角色那样描写。戏剧里面的人物往往是角色,他不把他杀了这个情节就进行不下去,必须有坏人来做坏事,然后正义的人去做正义的事,然后两方挣扎、产生 action,没有 action 就不成戏剧。而文学就不一样,文学里可以写每个人在想什么,每个人都想一圈,小说就出来了。所以这确实是作品的两种形式或属性决定的。回到刚才说的,你把人当成人来对待,表现人的多面性,里面的角色就会从含糊到清晰到丰满,而且你越读越觉得这个人物丰满。

YF:这一点上我就觉得老舍的作品不太能让我接受。大家都把老舍捧得很高,我当时去看了《四世同堂》,就觉得非常样板戏的感觉,好的就是好、坏的就是坏。

SY:对对,但当时他们确实有他们的政治任务。这个任务不是 assign 给他的,而是那个时候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感到自己承担了教化的任务。《骆驼祥子》也好, 《茶馆》也好,《四世同堂》也好,都是为了揭露老百姓生活困苦、阶层被压迫,所以他必须把人物刻画得更片面化、更典型化。地主一定是坏的,劳动人民一定是纯洁的、而生活还是一次次给他重击。这不是事实,但是他带着他的任务进来,如果他要写四世同堂,描写当时那个时代的中国环境,他在这里就必须塑造出一个不顾儿女幸福、被伦理道德异化的长者。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也是现实主义。那个时候大多数的老爷子们都是那个样子。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看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他有他的过失,我的理解是很多作品当时觉得好,不代表两百年之后还觉得不错,同样反过来,当时无人问津的作品,两百年之后大家可能会重新发现他的好。夏目漱石是一个一百多年来被日本年轻人大量阅读的作家,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我们对道德的思考更加开放化,也许他的这种一分为二的对立感已经有些过时了


Q3

先生的死、女性的形象

TSY:你刚才说明治天皇去世的时候对大家的影响都很大,当时先生的妻子开玩笑说“你不如殉国吧,”先生说“我殉的是明治精神。”这点其实我不太理解。如果说明治是当时的思想,先生要为这个思想而死,好像有点不太对,因为先生其实是这个思想的反面,因为他守的是义理、不太推崇西方以利己为主的思想,所以显然如果把明治精神理解成西方思想,他好像不该为这个东西殉葬。所以我不太明白明治精神指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明治天皇的驾崩对先生的影响那么大,因为如果是一个和你思想观念不同的人驾崩,你应该吃饺子:)

YF:我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如果先生特别认同这个明治精神的话,他为什么要和天皇一起死呢,他不应该把这个思想发扬光大吗?

SY:因为如果他不是剖腹死的话,他不一定是殉葬,更多的是我不想活,而不是我追随死。我不想活了也不是因为谁不在人世,而是因为我早就受够了,我已经忍了很久时间,现在终于可以死了。我记得当时妻子说完这句话,先生好像突然有点毛骨悚然,感到跟自己想到了一起去,但是很快也过去了,所以太太的这句话对他可能未必有这么大的影响。更多的肯能是看到天皇去世后很悲伤,而没想到太太会接这么一句话。因为你对太太这个人物熟悉的话,她其实是个很顺从的人,不大会开这种玩笑,她是那个时代日本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所以突然开这种玩笑,可能也让先生侧目,让他侧目的是太太真的加入到这个对话中,而不是说“你想喝点茶吗”这种对话。

ZYN:太太感觉到了先生大学以后性格的变化,但她并不知道为什么。

YF:其实太太之前跟“我”对话的时候她说可能是因为那个朋友突然去世了,然后“我”说那那个朋友是什么人呢?太太说能够说的就到此为止了,所以我觉得她心里是有感觉的。我不认为太太在这件事上毫无心理负担,但为什么太太能一直心安理得地或者呢?

SY:先生是家境富足的好人,而太太是一无所有的,而当时先生向太太的妈妈表示与太太结婚的意愿时问是否需要询问太太的意见,太太的妈妈表示不用,所以结婚这件事上太太和先生并没有沟通过。所以太太在心理上是不用负责的。

YP:你这么说的话太太是一个典型的有利己主义背景的人?

SY:对,或者说她是一个正常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自己的想法,衷心接受妈妈的安排。这里对于男性和女性的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YF:这个书里面性别的定位还是挺明显的,比如女性在乎被爱的事实,而不在乎爱的根源。

SY:对,这种描述即使在当代网络文学里依然存在。夏目漱石在描述太太的妈妈时不止一次说“夫人真是一个有男子汉气概的人”,因为夫人是一个会做决定、会替别人做决定的事,这在那个年代是很男人的事。书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相互其实是不了解的,先生在描述太太时常用女人就会怎样的字眼,而太太对先生也不是全然理解的,她有感觉,但她不能理解得更深了。还有一种猜测是她了解先生对于朋友的过世很伤心,但她并没有理解其中的 tension,不能勾勒出真正的原因。她有可能是不敢勾勒,也有可能是无法勾勒。

ZYN:当时先生邀请 K 来同住时,太太的妈妈已经表示你会后悔的,而先生当时还不理解。看到这里我其实已经猜到后面的结局了。

SY:这和太太的妈妈作为母亲的身份其实是有联系的。太太的妈妈其实在这里被塑造成一个饱经沧桑的人,是一位有经验的长辈,所以她会在婚事敲定以后若无其事地说“你怎么还没告诉你的朋友?我以为你已经告诉了。”

YF:但我就觉得这块挺不可思议的。以太太的妈妈的智慧,她一定知道 K 也中意小姐,但她就这么直筒筒地把这件事告诉了 K。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SY:这也很正常,太太就是一个很利己的人,她觉得你在我家的这段时间里我和我女儿已经对你很好了,我现在要让我女儿过上好生活,现在你难过跟我有什么关系。而且在日本礼貌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可以用礼貌挡掉很多东西。可以表示很多事都是没有办法的。

ZYN:先生当时说他很残忍的用 K 深信的道德和义理去束缚他、原封不动的还给他、是很残忍的。

YF:所以你觉得 K 最后自杀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违背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吗?

ZYN:我是觉得有这个可能。

YF:我其实是觉得 K 也无路可走了,因为结婚这件事,他跟小姐的家庭肯定是一刀两断了,他的朋友也背叛了他,结了婚他也不可能继续跟他们住在一起。他也并没有别的朋友,也只有一点微薄的经济收入,那他之后能去哪儿呢?

SY:还有一点就是因为他留了一个很平淡的遗书,他没有任何对先生的控告,如果有先生反而更容易解脱。他的遗书让人感觉到他一直活的很苦,一直在熬着,但如果一直熬着也还能熬下去。但爱情给了他一点亮光,让他尝到了一点甜头,而之后再把这东西拿走,他的境遇又变得比之前更差,这是很难接受的。某种意义上来讲,K 是在几天之内经历了这一切,而先生是花了几十年。他一开始发现自己有想要得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只能通过不道德的方式得到,而他人生之后的几十年都在偿还这件事。在爱上小姐之前,先生安安生生地过了几十年,但结婚之后的几十年他的人生就是没有活头的,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把 K 最后的人生拉长了。


Q4

平淡与孤独

HC:我没有读他的其他作品,也无法把他的作品放在历史背景下来看,我单纯作为一个读者对这个作品本身提一些感性的认识。我觉得这个作品没有大起大落,是很平淡的,但它又会在你身上激起一种悲伤,让你不愿意去读第二遍,因为这种悲伤是难以承受的。这本书事实上是有两部分的,是“我”的部分和先生的部分,而“我”的部分是相对简单的。我们跟着“我”经历了他的人生,就会把细节增加,这一部分虽然情节很简单,但感觉上就有点加重了。而先生的这一部分情节非常多,他又以书信的形式来写,我们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他的生活,就有点距离感。所以从头读到尾我并没有因为读了先生的整个故事而忘掉了之前“我”的那些琐事,反而会把两个放在一起看。他的节奏是很平和的。然后我还觉得这里面每个人物都和其他人物有很强的距离感,都很孤独。从最开始“我”和先生之间就是一个相互试探的过程,关系时近时远。最后那封书信可能让人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完全接近了,但读了书信的内容,那里面每一个人物之间又有许多距离感。感觉就是想得越多的人就越孤独,而比较无知的人承担的更少,但实际他们也是孤独的,只是感觉不到。比如太太,她想的不多,但她的人生是绝不能称之为幸福的。这不像很多欧洲的作品,会给你很强的冲击感,会让你随着情节心情起起落落,《心》会让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一股劲在那里,但又卸不掉。

SY:其实这种持续渗透性的作品在欧洲也有,像我能想到的就有普鲁斯特。当故事不完全为情节服务的时候,故事开始有它自己的节奏,生活这种灰扑扑的、狼狈的状态就体现出来。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整个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都在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漫长地描写这种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渴望,渴望找到一个知心的人,渴望找到能让自己生活富足安稳的人,渴望找到可以点燃内心爱火的人,然而真正带着心走过生活的人会发现这些东西是得不到的,相反是那些没有心的人,说不定通过某种方式还得到了。这是一个日本人很善于讨论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些其它的文化也很擅长,比如瑞典文学和芬兰文学。芬兰为了让大家不尴尬,排队的时候大家距离很远,吃饭的时候也不用坐在别人对面,有一些国家的文化比较注重对于人的孤独的尊重。相反,我们的文化是一锅粥的,这种文化可能是过度黏腻的,其实又会产生孤独。我们的文学其实就是中国文学和一些翻译过来的外文文学,而这种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文学其实翻译的不多,所以日本文学在我们看来就很 special。

— END —

活动报名

请关注七点书影公众号,在公众号首页点击活动群二维码,扫码加入活动群,获取最新活动消息。

关于七点书影

七点书影是一个立足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文化艺术类的非营利组织,联结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们。我们通过分享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或是漫步一场展览,认识有趣的人,拓宽思想的边界。

欢迎大家关注七点书影,参加我们的线下活动。

心 众读 七点书影公众号二维码

Contact Us

七点书影是一个以湾区为基础的文化小区公益组织,我们透过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主讲、观影、全民读书、写作坊……认识有趣的人,拓宽思想的边界,并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