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到乡村
影片的核心聚焦于孝夫和美智子这对中年夫妻。孝夫作为一个已经失去创作激情的作家,其职业失败与内心空虚。他对写作的执着,对成功的渴求,构成了生命中最大的苦痛来源。而妻子美智子患上恐慌症,则进一步将这种内在的精神困境具象化。他们选择离开东京、返回乡村。在村里,通过和周围村民的交流,以及大自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平凡日常,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
空间与心境的同构
电影通过空间的转换,从东京到乡村,实际也是片中男女主人公心境的转换。从城市到乡村,关系网络的去中心化,摆脱城市的等级与竞争,进入更为平等的生态关系。在一个稍微“喘息”的场所中,与天地接壤,自然的力量与天然启发性,会为孝夫、美智子打开一个窗口,进一步思考、探索在原先生活惯性之外的存在:生命该以何种状态持续?
城市空间将个体生命挤压成单一的功能性存在。对孝夫而言,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压力容器。作为一个没落的作家,他在城市的竞争性空间中感受到彻骨的失落;美智子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医师身份,更加强化了这种内在的紧绷感。
图源:豆瓣
当视角转向返乡后。房屋的结构、院落的布局、周边的自然环境,都成为心灵修复的隐喻。其中幸田婆婆家的“空间”宽敞却不空旷,陈旧却充满生机,墙壁仿佛能够吸纳并抚慰人的情绪。这种空间质感超越了物理维度,进入心理和精神的层面。
城市的钢筋水泥无法容纳内心的脆弱时,也许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村”——一个能够重新连接、修复、重生的空间。
这个空间可能是地理意义上的,更可能是心理和精神意义上的。
困境与符号隐喻
孝夫与美智子的困境,不只是因为“城市”。外境的显现,离不开心·意识层面的生念、培植。“心无外物”的奥秘,在于心识,真正的困境也生发于心。
影片标题中的”阿弥陀”本身就是一个多重意义的符号。在佛传统中,阿弥陀象征着无限慈悲和救赎的可能。在电影中,这一概念被巧妙地转化:幸田婆婆的故事、小百合的文字记录、孝夫和美智子的生命转折,都成为了一种”接引”的隐喻,同时也间接从佛法视角回应了应对困境的方式。
男女主并非通过巨大的外在转变获得救赎,而是在微小的日常中逐渐松动内心的执着。从城市到乡村,从焦虑到接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观影时间」
12月14日(周六)11:00am(北京时间)
12月13日(周五)07:00pm(美西时间)
12月13日(周五)10:00pm(美东时间)
「观影地点」
腾讯云会议
「活动环节」
观影+讨论
「参与方式」
点击下方二维码,长按,点击页面出现的「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填写报名表~
文字 | keyie
图片 | 网络
排版 | key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