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史 × 诗歌语体 × 语言哲学 × 唐诗技法
唐诗之美,历千年不衰。
一、唐诗研究的语言维度
“唐诗研究的语言维度”尝试借助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重新解读唐诗文本及相关周边问题,进而为理解唐诗体式的演变、唐诗体式的语体功能以及语言与社会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二、语言学理论在唐诗研究中的应用
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古典文学的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唐诗的体式、语体与风格。语言学理论在唐诗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唐诗文本的解读及唐代诗学问题的认知与回应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三、唐诗体式的演变与语言学条件
- 唐诗体式的演变受到语言学条件的影响,包括韵律单位的演进、语法及句式的变迁以及语体功能的生成与限度。唯有具备相应的语言学条件,一种文学体式的生成方始可能。
- 以谢榛对“七言近体,起自唐初应制”的判断为缘起,分析七言近体与初唐应制的关系。通过《全唐诗》中初唐七言近体的时段分布与数量变化的文体统计验证七言近体与应制之间的高度关联;通过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韵律与语法诸功能之差异的分析,说明七言近体何以成为应制必要的诗歌体式;以七言诗如何通过应制完成语体自“体小而俗”而正式、典雅的过渡,说明唐初应制何以成为七言近体演进的重要契机。
- 冯胜利的汉语韵律诗体学理论,可以为解释古典诗歌体式韵律单位的组合模式,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四字格的出现与流行,对唐诗体式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对韵律单位组合方式的认知,有助于古典诗歌风格生成之原理与技法的阐明。
- 总而言之,唐诗体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注唐诗的语言维度,有助于对此历史进程的有效认知。

四、唐诗与汉语社会生活的关系
唐诗与汉语社会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描述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形塑社会生活的方法与媒介。唐诗既是社会历史的见证,也参与生成社会生活的共有知识与情感氛围。语言哲学的认知能力,对于唐诗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Q&A
Q1.唐诗研究的语言维度能否同理类比于唐宋词或宋诗等其他朝代诗歌?
语言学理论对理解宋词或其他时代的一些文本现象,依然会是个很好的提示。 作为一种词体而言,它首先要成体,今天我们去追这种词的体式的成立的话,可能更多的会强调,比如说晚唐五代等独特的历史时期,那么何以在这个时期“词”能够别是一家作为一种体式成立,它和诗歌到底会有什么样可作为区分标准的文体现象?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单是在唐宋时期,甚至到了后来更为晚近的时期,有些作品它在体式上是可以归入诗,也可以归入词的,也就是说它存在着过渡现象,词体和诗体之间在体式上有种过渡的现象。但我们同时也会意识到作为一种典型的词体,它和诗体之间是能够明显区分的。什么样的语言现象让词体和诗体能够成为一种可以有效区分的文学体式呢? 如果从体式成立的角度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供一种解释的思路。
另外,我们会看到词体的风格差异,比如说我们最简单的有所谓的婉约、豪放、重浊大、轻灵小等。 那么怎样通过技法的呈现来达成风格的变化和提升,其实依然主要依赖于相应的语言学的认知。 如果没有语言学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感受,而不是一种可明述的知识。
因此从以上两点来说,可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于词的研究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或是路径。
(以下问题的回答请见下期播客推送,此处不再依依列出啦! )
Q2.语言学、文字学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优势》?
Q3.唐诗与宋词的艺术性比较?
Q4.最后一部分是有影射到维根斯坦么?语言和生活是交织的相互影响着对方。
Q5.柳士镇先生在《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中提及从上古到中古发生的一共五个方面的句序变化。此种句序变化,一个重要的推动即是韵律因素的影响。经此变化,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述单位可以容纳更多的韵律单位数,进而提升言语单位的表义能力。但同时也应考虑一个可能的问题,也即我们对于短语的韵律模式、重音分布以及停顿位置等的感知,会不会是基于我们现在的语感,也就不能代表上古汉语本身韵律和重音的实际样态?“当世音感”的重建是一个不易达成的目标。



下次将在播客与大家分享更多内容!请大家持续关注,七点书影!敬请期待!

关于我们
·七点书影是一个基于湾区和赛博空间的文化社区公益组织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主讲、观影、众读、写作坊等
·认识有趣的人并拓宽思想的边界
·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建立起一个包容开放的社群

文字 | SHIH
图片 | 网络
排版 | 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