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ery frame of film is a quiet act of
resistance captured In Iran.
伊朗电影的发展始终与宗教、政治博弈交织,使得它在不得已的克制中展现出独特的视听美学。本期我们将聚焦伊朗电影的影像语言、主题揭示、文化发展等视角展开细聊,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报名参与讨论!

20世纪初
电影传入波斯时,本土创作始于1925年巴列维王朝时期,但长期受宗教势力压制将影院视为西方无神论象征,认为电影威胁传统价值。这种敌视导致电影业长期停滞。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迎来首次变革。导演达鲁什·默赫朱以《奶牛》开创乡土写实主义,用寓言手法揭露农村贫困,成为革命前“第一次浪潮”的核心。


《奶牛》1969 Dariush Mehrjui
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
电影遭遇更严苛审查:焚毁90%旧片,禁止男女同框、音乐舞蹈等元素。但高压催生了“第二次浪潮”。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放弃诠释宗教或道德戒律为题旨的“伊斯兰电影”模式,采取一种温和的疏离政治的叙述方法,转向儿童视角与极简美学,用纯真孩童映射社会苦难,既规避审查又触动国际影坛。穆森·马克马巴夫家族则以魔幻现实主义控诉战争创伤。这两股力量使伊朗电影在1990年代登上巅峰。

《纯真时刻》1996 Mohsen Makhmalbaf
1990年代后全球化加速
伊朗有限度开放文化政策,伊朗电影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期,涌现出一批富于创新锐气的青年导演,使伊朗电影在触及现实的深度以及电影美学的多元化探索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尽管宗教枷锁仍在,如2022年新规强制剧本歌颂革命价值观,但创作者以隐喻美学对抗压迫,这也构成了伊朗电影独特的抗争诗学,在宗教铁幕与艺术自由之间,走出了一条被世界铭记的血泪之路。




《24帧》2017 Abbas Kiarostami
「观影时间」
5月18日(周日)10:00am(北京)
5月17日(周六)7:00pm(美西)
5月17日(周六)10:00pm(美东)
「观影地点」
腾讯云会议
「参与方式」
点击下方二维码,长按,点击页面出现的「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填写报名表~

文字 | keyie
图片 | 网络
排版 | keyie
关于我们
·七点书影是一个基于湾区的文化社区公益组织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主讲、观影、众读、写作坊等
·认识有趣的人并拓宽思想的边界
·为热爱文学艺术的朋友建立起一个包容开放的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