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主讲 系列活动 | Activities

主讲 | 第84期预告 小说与自传

王芫 (Anna Wang)双语作家,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路线图》、《口红》、《什么都有代价》等中文作品,翻译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岩石堡风景》。2019年出版的英文自传体小说获得美国Independent Press Award。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系列活动 | Activities

【漫谈五点钟】vol. 2 抽离

抽离 今日主题 抽离 如果不跳出水面, 是否就意识不到水的存在? 1. 奥兰多 作者 /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 谈者一 / 夏禾 几天看⻅关于戴森的新闻的时候,已经是习惯性地吃惊了。文末有一句类似于“希望他下辈子投胎成为电子”之类的话,忽然想到了一次 road trip 的时候朋友发表的感慨:“我要是一个电子就好了,钻到表面上去看能带结构。” 彼时此人正被一个凝聚态的问题困扰。我很不捧场地说:“你要是变成了一个电子大概率还是被淹没在海里。” 朋友的情绪忽然就低落了。 我于是良心发现,往回找补:“你现在的状态就像一个游离的电子嘛,说不定知道更多的信息呢。” 朋友并没有被我说服。     “于是,整个斟茶沏水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试探的过程。女人心里明白,虽然文人才子将诗歌呈现给她,赞美她的鉴赏力,请求她提出批评,并品尝她的茶,但并不意味着他尊重她的观点,欣赏她的解读,也绝不意味着拙于剑术的他们不会用笔刺穿她的身体。” 当奥兰多赤身穿过房间第一次沐浴的时候; 当奥兰多骑在驴上加入吉普赛群落的时候; 当奥兰多思考跳海以后是否该被水手救起; 当奥兰多感到阳光的潮湿折射出庞然幻境; 当奥兰多的双桅船在铜绿色中破浪而来; 当奥兰多翻开大橡树随她书⻚散乱; “这时,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十二下。 1928年10月11日,星期四,午夜十二点。” 伍尔夫完成奥兰多这本书的时候,恰好是1928年。这很显然是一个巧合,然而吾等凡夫俗子是必然要像另一等的凡夫俗子那样去理解这样一个巧合的。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作家生平,弗吉尼亚•伍尔夫……” ——像一个批评家那样—— “这是一本传记,所以……” ——其中必然有传主详实的生平事迹,她的一切光辉荣耀。可惜关于勋章的记载被大火无情烧毁了—— “……然而依然有足够的事实,以满足传记作者的基本要求……”  ——于是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些事实:这本传记前后写了大约半年—— “……事实上非常短的一段时间……” ——作家的父亲也曾经是一位传记作家—— “……事实上就像很多别的成功的传记作家那样……” ——以及,这是献给Vita的情书—— “……Vita的儿子曾现身说法,所以这必然是一个事实了……” ——事实,事实,事实,对于一本正确的传记来说至关重要的事实。然而,传主奥兰多是一位女性—— “……高贵的,毋庸置疑……” ——于是一切关于她的爱情的想象,关于她的爱情的描写,关于她的爱情的赞颂,都得以在这本传记中登堂入室了—— “……当然,一般这一切都是不被允许的,除非,当然,是关于一位高贵女性的爱情……” ——是啊,除了爱情还有什么呢? 举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就好比——有一个旅人, 因为知道自己的箱子⻆落里藏着一大捆雪茄, 所以对那些网开一面、 草草放行的海关官员万分感激。 因为奥兰多极度担心, 假如时代精神仔细检查她头脑里的内容, 或许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严重违禁的东西, 并因此对她实施重罚。 她无非是靠一些小伎俩, […]

Categories
回顾 系列活动 | Activities

回顾 | 第83期 论青年作家

何为“青年”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词,我是疑惑的,甚至觉得这个词有一定的歧义性。打一个类比,我是做科学技术相关的工作的,比如我们研究疾病,我们会定义一个疾病为青年疾病或老年疾病,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找见一个强大的因果关系,疾病的机制大概率和年龄相关。

Categories
回顾 系列活动 | Activities

回顾 | 第82期 火之鸟:昭和中期文学 ( 太宰治 篇)

在上一周观看了浅香守生导演的动画电影《人间失格》之后,主讲人陆子易分享了他对昭和中期文学的理解,也和大家关于日本历史,文化,美学和昭和中期的人格进行了zoom讨论。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系列活动 | Activities

【漫谈五点钟】vol. 1 昏晓

昏晓 今日主题 昏晓 假面自白 三岛由纪夫 / 著 谈者一 / 卡洛w卡洛斯 我不知道《假面自白》到底多大程度上是一本真实的自传。 它必定不可靠:不止因为对其的证据不少来自不可信的随笔、引用了找不到的源头,也因为它从标题开始就将自我矛盾的伪装作为最鲜明的外皮,以大量又大量的独白展露对自身虚伪的认识,时而为其自满或惶恐,又为傲慢自卑自责、于惊惧之时不知带着多少倾诉的狂热或沾沾自喜地长篇阐述自己的内省和思考。(我在写这些话时都要不认识“自”这个字了,但也许中文不如日文那样适合他自我中心的思维。)不知这多少是对太宰羞耻的模仿或共鸣,但事件的叙述的确与史实的记录危险地相似;即使有人说三岛不可能是同性恋,或他不可能像书中一样迷恋一个女人。但文本终归生发于作者的经验,它不会是虚假的吧? 叙事者觉得自己内心凌乱、恍惚,对自己这些特质的认识却始终坚定。 他的美学一样充满也许不自知的确信,好似他在不提“骄傲”二字时就能得到真的骄傲;他崇尚的“生命”独立于人,暴烈地涌出、侵蚀肉体,“死亡”则呈示了活体最多的体征,将肌肉和血液塞进最大程度的赤裸。这样的美学不止现于贯穿全书的絮叨,也插在叙事正中,突然描写海与天空、躺在泥地上渗出性感或残酷的想象和回忆,好像血本就是蓝色。当他写到“垂着辫子的头部滚落在地……母亲的裙子、女人的脚和开着花的胡麻地又一次朦胧地出现在他的眼前”时,关于其性取向的讨论以迎刃裂解。 二十世纪初,统称“华族”的日本旧贵族以哼歌般的轻快速度衰落了下去,直至二战结束两年后彻底被废除;牺牲封建贵族得来的天皇集权在军国主义中衰退,直至他用前所未有的几次亲声广播正式取消了自己的神格、从国民身份中剥离了神道信仰;而军国主义本身则屈服于美军的强大武力,使大日本帝国降格为了日本国。这一切事件和一百多年来进入的多种西方思想与文化一起,将一代人的精神从政教合一的“八纮一宇”沙文主义又一次导向了全新的方向;而在文化前线和经济顶点的文人自然受到了最大的冲击,连或隐或显地传承着的古典美学也慢慢失却。三岛生于严格的贵族家庭,得以随意提到元胜时期的瓷器、埃拉伽巴路斯的长名甚至伊菲伯斯的概念,也使其美学不知是东是西:对高远蓝天的迷恋仿佛有幽玄的痕迹,却毫无一点保留;然而与萨德赞美生命不同,的确如武士般“常住死身”。 读这本书时,我会想象幼时常来我家蹭饭的野猫观察红盆里鳝鱼扭转的样子。不知它死于四环素之后牙齿有没有变黄。 谈者名片 卡洛w卡洛斯(陆ZY),观影部志愿者,大三天文系学生。喜欢诗歌,因为短。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843-1949 Wen-Hsin Yeh 叶文心 / 著 谈者二 / XT 1843 年,上海开埠。 尽管江南地区的商业阶级自明清以来已经通过拥抱勤俭、世俗禁欲 (inner worldly asceticism) 等价值逃离了儒家体系中的低下地位,紧随鸦片战争而来的对外贸易赋予了上海商人更崇高的社会意义。贸易被认为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而商业则成为了国家追求自强的渠道。严复所翻译的《国富论》更加普及了这一思想。 伴随商业经济出现的是流行于市民阶级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先施、永安、新新等百货公司相继在公共租界内的南京路出现,展示着来自于本土、广东、日本、英美的丝绸、衣物、电器。这些产品被展示在橱窗中,被描绘在新兴的巨幅广告中,也出现在蓬勃发展的大众画报上。 上海永安百货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中,也在人们的精神道德观念中落地生根。1925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出版由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主要的读者群体是来自城市各行各业的“职业青年” (vocational youth)。他们大多是从事从事入门工作的学徒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焦虑。 《生活周刊》第一卷第一期 作为出版家,邹韬奋善于运用自传体的故事描写职业青年在做工时的孤寂与焦虑,唤起职业青年的共鸣,同时也鼓励他们勤劳工作、修身自习。职业青年也有机会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表达对大家庭束缚的不满,对自由恋爱的追寻,对生活问题的探索。1933 年,当局查封了《生活周刊》,但邹韬奋在两年以后创立了更加激进的《大众生活》,探讨的问题也从市井生活转向了教育、社会和中日战争。叶文心认为,或许从那时起,五四运动所宣扬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让位于左翼思潮,它在工人、市民阶级中的兴起已经预示了历史的轨迹。 商业精英的崇高地位在 1940 年代走向了终结。战争摧毁了上海的商业主义,揭露出资本繁荣外表下的脆弱与剥削。 […]

Categories
主讲 系列活动 | Activities

主讲 | 第83期预告 论“ 青年作家 ”

这几年文学奖的举办和评选,让很多所谓的“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渐渐走入大众视野。

每当嘉宾被贴上“青年作家”标签时,我脑中总是冒出问号,这”青年作家“的定义是什么呢:是以年龄为标准,还是会考量其作品的受众与气质?